媒體報道這樣一則“丑事”,主要是想提醒“順鹽”的市民,這批鹽千萬不能食用,否則后患無窮。而在輿論解讀中,則主要當成了一種不文明事件。看看網(wǎng)友的評論:丟人現(xiàn)眼、什么素質……就知道輿論的態(tài)度了。
當我們講“大隱隱于市”時,其實在道德上有著更清晰的表現(xiàn)。很多公共事件發(fā)生后,如果說事件本身讓人不安的話,那么去看看網(wǎng)友的即時反應,則有一種“看到評論我就放心了”的感覺。這說明人間自有真情在,自有正義在,道德良知藏在民間,在需要出現(xiàn)的時候一定會出現(xiàn)。這一次輿論對“順鹽”的反應,是輿論正義的習慣性反應,在情理和意料之中。這種由道德正義形成的糾偏機制,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力量。
有人講,那些“順鹽”的市民未必沒有常識,他們未必就會用于炒菜,更可能的去向還是把鹽拿回家融雪。這樣的分析是符合常識的,但不管怎么樣,“順鹽”是一種沒有素質的表現(xiàn)。即便這樣的行為達不到法律處罰的標準,也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但我們還是認為,應該有克制地譴責,不要因此否定一個人的全部,不要以“打倒一大片”的心理否定一個城市的整體文明風貌,更不要產(chǎn)生“壞消息聯(lián)想”,對整個公共文明失去信心。
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文明事件常常義憤填膺,但真要走近具體的人,卻發(fā)現(xiàn)他們可能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一起不文明事件的發(fā)生,其來有自,原由常常低幼得不可思議。具體分析“順鹽”的人,他們平時可能也是熱心的“馬大姐”,也未必在乎那么一點蠅利,但他們還是做了,甚至事后反省都會覺得自己“昏了頭”。當然,這里有慎獨和慎微的問題,但也不能否認文明有時只是一種跟風,只是一種沖動,不僅涉及到道德倫理,還涉及到心理學的問題。
這里,不是為“順鹽”行為辯護,而是覺得這固然是一種沒有素質的表現(xiàn),但素質并沒有差到不可救藥。一起不文明行為的背后,常常有著復雜的動因,那些做出不文明舉措的人,常態(tài)化一面未必那么不堪。這也是想提醒的,在文明建設的進程中,不能只有形而上的泛泛而談,還可以有一些技術方面的探討。比如,從環(huán)境對行為的影響出發(fā),公共部門能不能做好文明的表率,在具體工作中能不能用心用力不留下“試錯”機會?,F(xiàn)實中經(jīng)??吹?,一些公共部門把公共物資隨處丟放,有些不可避免,有些則可完善。公共部門真的很天真,認可這是一個“路不拾遺”的世界嗎?
哲人講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xiàn),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xiàn)。”決定其轉變的,就在于能不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對于輿論來說,保持價值判斷離不開必要的譴責,但在譴責中也應該保持節(jié)制,不能無限擴大;需要就事論事,不必上綱上線。拿這件事來說,順走融雪鹽包的素質沒差到不可救藥。一旦失去了文明的信心,也就真正失去了文明的希望。(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