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出門,人們還會帶上一本書或者拿一份報紙在公交車、地鐵上看看,現(xiàn)在則是全民在滑手機。當然看手機不一定不好,或許正在看電子書,正在學習新知。但是,在流量至上的社交媒體時代,學習與娛樂之間的邊界正變得模糊不清。現(xiàn)在的人在短平快的資訊、笑話、段子、視頻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失去了延遲滿足的能力,結(jié)果是碎片化的知識隨處可見,思想和洞察卻異常稀缺。
我們和讀書之間似乎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距離。讀書這件事,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就是“開不了卷”,即便偶爾開卷,也很難堅持下來?,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不是不想讀書,而是讀不進去,或者以“過時”“難讀”“沒時間”等理由將書本束之高閣。
在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人人埋頭于手機的當下,如何讓讀書成為更多人的習慣, 便成了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讀書是一種向上的意志和生活方式,一本好書,傳遞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越是知識碎片化、信息大爆炸,越要培養(yǎng)深度閱讀的能力,建立系統(tǒng)化的思考框架,否則我們就成了信息洪流中的無根之萍。如果說碎片化學習對應的是快速地獲取知識,那么,讀書對應的是獲取見識和深度思考;如果說電子書拓寬了讀書的場景,那么,讀紙質(zhì)書的儀式感和沉浸式體驗,則永遠不可替代。
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快餐式閱讀的當下,筆者卻依然熱衷于紙質(zhì)的書本,也許許多人不明白,有些愛書人為什么會癡迷紙質(zhì)書。為此,施皮南在《書情書》中給出了解釋:“在我看來,書籍藝術(shù)是尊重文字的一種表現(xiàn),是用包裝來強調(diào)書的尊嚴……以藝術(shù)的方式讓書籍的物質(zhì)與精神屬性相匹配,或許這便是書籍藝術(shù)的含義所在。”
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傾向于享受一站式的服務,也期望獲得更多細致、人性化的服務。公眾內(nèi)心對品質(zhì)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渴望,需要有一個場所獲得滿足,于是一些商場、酒店、休閑場所開始引入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書屋,這些書屋為整個空間增加了人文氣息。書屋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里的一道景觀,日益受到人們的矚目和歡迎。
有人說,評價一座城市的文脈,要看它有多少家書店。市民的閱讀生活,折射著一座城市的品位,也塑造著一座城市的氣質(zhì)。
書屋或者書店的意義絕不止于裝飾與打卡的地標,而是讀書人的“心靈空間” ,置身于此,與陌生人共享閱讀時刻,沉浸于精神的滋養(yǎng)中。書店是城市的靈魂,走進書店,每個人不再是旁觀者和看客,閱讀會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在這霓虹閃爍的城市,還有一盞縈繞著書香的燈為你而亮。
讀書是最低成本的旅行,讀書可以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刻,換成一種享受。人這一生,一定要有別人拿不走的東西,讀書便是獲取它的最好方法。“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借此把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學習修身,讀書養(yǎng)心。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金錢走萬里,如果你沒有合適的機會閱萬人,那么讀書,就是最適合你的事情。它是最樸素的高貴,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重新拾起上次那本未讀完的書吧,讀書是一件需要終身堅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