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華
買東西為什么要用錢?做生意賺的錢都歸自己嗎?為什么景區(qū)的東西比外面更貴?……生活中,當孩子向家長發(fā)出關于商業(yè)現(xiàn)象的“十萬個為什么”,就意味著他進入了金錢敏感期。此時,我們切勿因其年幼而置之不理,而應當借機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讓他知道錢為何物,又該如何賺取和消費,為孩子樹立起正確的“財富觀”。
《講給孩子的商業(yè)啟蒙課》是一部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書中的主人公很有意思,分別是開兒童超市的“漫思爸爸”、喜歡“買買買”的“漫思媽媽”以及對商業(yè)活動萌生好奇心的“漫思”。作者把一些商業(yè)常識人格化、形象化,巧妙融入了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依托一個個富有趣味的故事、一次次看似隨意的問答和開動腦筋,培養(yǎng)孩子的商業(yè)思維。
跟著爸爸“賣賣賣”,漫思懂得了商業(yè)運行的基本邏輯。爸爸的兒童超市開張當天,開展了購物享8折的促銷活動,那么,東西降價賣會賺得少嗎?“價格降低了,但賣得更多了,所以總體上賺得更多。打折的奧秘就藏在這個簡單的算術題里,說白了就是讓利多銷。”當爸爸推出會員服務后,漫思成為超市的首批會員,“會員制”能為商家賺更多的錢嗎?“當顧客花9.9元成為會員,如果他從此不再光顧或光顧次數(shù)太少,就會產(chǎn)生‘會員費白交了’的懊惱心理,所以會比普通顧客更愿意光臨。”
超市開張不久,“漫思爸爸”就栽了個跟頭,他從批發(fā)市場選購的一批文具賣不出去,堆在墻角成了麻煩。漫思看著爸爸難過又焦慮的樣子,心里很不好受,她建議爸爸批發(fā)一些公主橡皮來賣,結(jié)果大受歡迎。由此,爸爸明白了知道誰是顧客,顧客想要什么,才能賣得好、賺得多。誰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顧客,誰的生意就更容易成功,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跟著媽媽“買買買”,漫思學會了如何做一個理性、聰明的消費者。“來自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好酸奶,1元1瓶,限時3天。”這個牌子的酸奶平時可要6元1瓶呢。漫思迫不及待地跑過去:“好便宜啊!媽媽,快給我買一箱吧。”媽媽卻攔住她說:“慢著!降價這么多,可能是臨期食品。”仔細打量一番,果然酸奶再有3天就過期了,買多了喝不完,到時可就得扔了。食品就像露珠,當然是越新鮮越好。以后,再買食物時,漫思會提醒媽媽留意包裝上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而非只關注價格。
去藥店買感冒藥時,漫思發(fā)現(xiàn)媽媽會“指名道姓”地買以前用過的藥,而不是聽從店員的推薦買沒聽說過的藥。兩者的價格差了一半還多。作者借用店員的口吻自陳:“我會把利潤更大的雜牌藥放在更明顯的位置,增加它們賣出去的機會。那些名氣大、受歡迎的藥,我會故意放在藥架靠下面的地方,你不把腰彎成‘彩虹’休想找到。”
此外,該書還收錄了一些有趣的商業(yè)冷知識。譬如,為什么方便面愛“卷發(fā)”?為什么棒棒糖的棍子上有個孔?古代的儲蓄罐長什么樣?為什么叫“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這些很具體的小問題,對孩子來說或許就像萌萌的小黃鴨,讓他們愿意捧在手里、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講給孩子的商業(yè)啟蒙課》不僅是生動的“財商”教育,同時也是品格教育,教給孩子如何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孩子只有對“花錢”有了概念,懂得了賺錢的不易,才會少些攀比虛榮、坐享其成,多點從容自信、創(chuàng)造價值,最終成長為健康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