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巴迎桂 攝影報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10月9日,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xiāng)舉辦以“慶豐收的季節(jié)·大山里的黨課”為主題的黨日活動,將黨課從會場“搬”到了田間地頭,讓黨史學習教育與群眾工作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學史力行,知行合一。
田間黨課踐初心 服務群眾“零距離”
時下,正是蔡家堡鄉(xiāng)土豆收獲季,田間地頭,機聲隆隆,人頭攢動,一輛輛土豆收獲機將土豆深翻出土,圓潤飽滿的土豆讓人感到豐收的喜悅和滿足。村民們按照個頭大小和品質,忙著采收、分揀、裝箱打包、裝車,大家分工有序,干得熱火朝天,呈現出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
在蔡家堡鄉(xiāng)上劉家村舊址的一處馬鈴薯種植基地里,蔡家堡鄉(xiāng)的黨員干部和村民們坐在田埂上,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微黨課”。
“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最有資格也最有底氣向世人講述歷史,引導干部群眾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傳承好、發(fā)揚好……”一堂滿含深情又獨具匠心的“黨史第一課”在土豆地里開講。蔡家堡鄉(xiāng)黨委副書記吉興家表示,要以學黨史為契機,提升機關黨建工作水平,傳承紅色精神,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以昂揚姿態(tài)奮力開啟全面建設蔡家堡鄉(xiāng)新征程。
田間勞作的村民和黨員干部聚精會神地聽著黨課,從蔡家堡鄉(xiāng)搬出大山后生活的變化到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日記”……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鄉(xiāng)打破傳統(tǒng)的黨課授課模式,從全鄉(xiāng)精心選拔出的黨代表,通過走訪入戶“一對一”、開設講堂“一對多”等形式,把田間地頭、群眾家中、村“兩室”等場所作為“流動黨校”,不定期、不定時地開展“黨課送到田地頭”活動,和群眾“掏心窩”“聊家常”“講故事”,讓“黨的好聲音”走進群眾的心坎里。
“每一堂黨課我們都精心準備,力求通過生動的語言,將黨的精神傳遞給廣大群眾。”吉興家說,黨員們用身邊人、身邊案例進行貼身教學,使黨員群眾坐得住、聽得懂、學得來、用得上,避免了往日黨課的“清湯寡水”。今年以來,蔡家堡鄉(xiāng)各村共開展了20多場次講“黨課”活動,200多名黨員群眾、入黨積極分子及鄉(xiāng)鎮(zhèn)各協會負責同志,接受了黨課教育。
助農秋收解民憂 真情幫扶守初心
十月的蔡家堡鄉(xiāng)秋高氣爽,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可是由于天氣等原因,今年的農作物銷售渠道不暢,上劉家村和幫扶工作隊得知這一情況后,迅速聯系幫扶單位,積極開展農產品認購促銷活動。
“今年我家土豆少說也有700多公斤,其他人家種的也不少,要是賣不出去,可能要爛在家里了,多虧了幫扶干部們的幫忙啊。” 記者來到上劉家村舊址的一片農田時,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黨員干部們正挽起袖子,和村民們一起挖土豆,做推銷。
村民嚴緒仲說,他今年種了120畝的土豆,按照往年的情況,秋收時節(jié),個頭大的就放在窖里等反季節(jié)再出售,小的就能銷售出大部分,但今年土豆價格低,個頭大的每斤0.5元,小的每斤0.4元,銷售量不到兩成。
土豆地里,上劉家村的村民們就地擺了十幾個攤位,出售土豆。劉家村村民徐發(fā)蓮家的土豆今年收了七八百斤,國慶假期總共賣出去了一百斤,絕大多數還在地里。“不過,有這些干部幫忙,我想問題不太大。”徐發(fā)蓮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蔡家堡鄉(xiāng)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2.9萬畝,其中馬鈴薯播種面積1.2萬畝。截至目前,糧食作物已收割面積7499畝,馬鈴薯目前正在收挖, 全鄉(xiāng)秋收工作預計到11月中旬全面結束。
國慶假期,蔡家堡鄉(xiāng)的干部們跟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取得聯系,請他們幫忙發(fā)布土豆銷售信息。幫扶單位積極行動,立即趕赴農田,幫助村民們挖土豆,并多渠道宣傳開拓銷售渠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戶銷售難的問題。
前來幫忙收土豆的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派駐的上劉家村“第一書記”雷偉說,工作隊在走訪中了解到,到了土豆收獲季,但村里缺乏勞動力,于是組織了30多名干部參加助農活動,這也是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行動。今后,將扎實做好群眾服務工作,把黨員干部的初心融入到為民服務的過程中,將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
發(fā)展馬鈴薯產業(yè) 延伸群眾致富路
近年來,蔡家堡鄉(xiāng)把馬鈴薯產業(yè)作為戰(zhàn)略性主導產業(yè),充分挖掘自身優(yōu)勢和潛力,不斷調整和完善種薯產業(yè)發(fā)展思路和措施,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一條增收大道。
這兩日,上劉家村舊址的馬鈴薯良種示范基地里各種機械來回轟鳴,放眼望去,一行行馬鈴薯地壟像一條條鐵軌一樣與遠處的山巒相接,場面甚是壯觀。連片種植基地里,上劉家村的村民徐發(fā)蓮已經練就了眼疾手快的本領,能將顆顆薯皮光滑、薯型圓潤的大小不一的種薯分別裝在相應的筐里。廣袤的田地里,這一筐筐、一袋袋、一車車土豆,寄托著村民們豐收的希望。
“種子、化肥、地膜都是政府提供的,地膜洋芋就是好,早豐收十幾天呢。”劉李山村馬鈴薯種植大戶李治魁說。與傳統(tǒng)馬鈴薯種植方式相比,地膜覆蓋的方式能有效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fā),把土壤底層的水分提高到土壤表面,在今年天氣干旱的情況下,起到很好的抗旱作用。此外,地膜馬鈴薯上市早、產量好、淀粉含量更高。
李治魁說,今年在全鄉(xiāng)投放了馬鈴薯原種150畝,畝產大約在4000斤,每畝地收益大概在1800元左右?;剡€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fā)展馬鈴薯粉條特色深加工產業(yè),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暢銷市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目前,蔡家堡鄉(xiāng)共打造馬鈴薯種植萬畝示范點1個,千畝示范點2個,百畝示范點10個,成立馬鈴薯專業(yè)合作社27個,培育種植大戶103戶,家庭農場6戶。
近年來,互助縣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傳統(tǒng)產業(yè),大力發(fā)展新型產業(yè),充分發(fā)揮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完善了“種薯擴繁、質量監(jiān)管、科研服務、儲藏銷售、品牌宣傳”五大產業(yè)體系和馬鈴薯種薯梯級擴繁體系,切實將“小洋芋”產業(yè)打造成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大產業(yè)”、推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