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永蘭 攝影報道
“別看我上了年紀,我可是能打兩場籃球賽的‘老小伙’,這全是我平時射箭的功勞。”記者眼前這位,正是將要參加青海省第七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民族射箭項目比賽的運動員馬德祥。
今年已經(jīng)70歲的馬德祥老家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zhèn)扎巴村,他不是第一次參加今年的比賽,可以說是一位射箭“老手”。
“我6歲左右就開始接觸射箭,那個時候只是用硬度適中的樹枝做成弓箭拿來玩,這也是同村小伙伴們最喜歡的運動。”馬德祥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感到村里的射箭氛圍很濃,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弓箭,平時農(nóng)閑時節(jié),大家都會約三五好友去“約箭”比賽。“很享受比賽取得勝利時的那種感覺,有一種自豪感。”馬德祥說。
2003年馬德祥退休后在平安區(qū)安家,閑暇時間,馬德祥吃完早飯后就會背起弓箭去射箭場,在朋友眼里,射箭場幾乎成了馬德祥的家,兩點一線成為他的生活常態(tài),他都快要和弓箭合二為一了。
射箭運動在我國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射以觀德,禮樂相和”的傳統(tǒng)。經(jīng)過各民族的傳承發(fā)展,如今,射箭運動已成為一項具有民族特色、富有娛樂性質(zhì)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在我省,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喜愛且擅長射箭。
在這次的比賽中,馬德祥參加的是牛角弓項目。在談起弓箭種類時,馬德祥便滔滔不絕地跟記者聊了起來。“我們使用的牛角弓屬于傳統(tǒng)弓箭,是通過一種天然膠將動物的筋、角與竹、木這些天然材料復合黏接成的弓,使用的箭都為木制箭或竹制箭,箭羽采用的是天然羽毛。”
在采訪的瞬間,馬德祥又饒有興致地在手機相冊里翻出自己近幾年參加的各種大小賽事。“這是我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參加的一次比賽,這是我和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運動員的合影,這是參加尖扎‘五彩神箭’比賽時的合影……”看完相冊后,馬德祥不禁想起近幾年參加射箭比賽的情景。
“以前,只要省上有射箭比賽,我都能通過地方選拔入圍,在上一屆民族運動會的比賽中,我所在的射箭隊還獲得了團體冠軍,這次比賽,我們?nèi)匀缓苡行判哪玫焦谲姟?rdquo;馬德祥瞇起眼笑著說,言語中充滿了自信。
韓福龍:海東“大力士”的堅守
□本報記者 李永蘭 攝影報道
9月11日,海東市會議中心,等待稱重的韓福龍滿臉喜悅,對于能夠參加第七屆全省民族運動會,他自信滿滿。
今年38歲的韓福龍來自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zhèn),是此次民族運動會舉沙袋項目海東7名選手之一,他參賽時報的是85公斤級別,現(xiàn)場稱重被調(diào)高了一個級別,“可能最近吃得太好了,增重了不少。”韓福龍開玩笑說。
身體健壯的韓福龍并非專業(yè)運動員,但他從小就喜歡體育運動。說起和舉沙袋結(jié)緣,還得從四年前說起。那是上一屆的青海省民族運動會,他雖然沒有親臨現(xiàn)場,但通過網(wǎng)絡觀看舉沙袋比賽,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項民族體育運動。
“因為自己不是專業(yè)運動員,也沒有專業(yè)裝備,就自己做了沙袋每天進行訓練。”為了不影響工作,韓福龍每天早起一兩個小時進行體育訓練,先是舉啞鈴,然后舉沙袋,不斷鍛煉自己的臂力。
韓福龍告訴記者,通過不斷摸索,他逐步掌握了舉沙袋的要領。舉沙袋體育運動項目第一個動作就是抓,即從地上抓起沙袋,用力要狠、準、穩(wěn)。抓起的沙袋先要放在蹲成馬步的腿上,這一步也很關(guān)鍵。然后利用爆發(fā)力把沙袋舉到肩膀上,并根據(jù)比賽規(guī)則將沙袋扛到五六米外的指定地點。
舉沙袋危險性不大,但容易使人受傷,尤其是往腿上放沙袋容易造成膝蓋損傷,同時,舉沙袋時需要腰部瞬間受力,因此也很容易造成腰部受傷。去年6月份,韓福龍在訓練時導致半月板受傷,將近半年時間內(nèi)無法進行訓練,他每天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總是盼著自己早點好起來。
傷勢好一些后,韓福龍立即投入到訓練中,他當時只有一個夢想:到比賽場上見證一下自己的力量。“我就是喜歡這項運動,并不是沖著冠軍來的。”韓福龍說,今年7月份,他報名參加第七屆全省民族運動會,順利通過縣市兩輪選拔,成為一名舉沙袋選手。
再過一天就要到賽場上比拼了,韓福龍說,目前來看,有不少選手比較強勢。雖然他從年齡等各方面都不占優(yōu)勢,但他并不氣餒,他說:“對于我來說,能走到民族運動會的賽場,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已經(jīng)勝利了!”
王萬錄:在舞獅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
□本報記者 張璐 攝影報道
獅子,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象征,也是蘊含民族精神的載體。獅,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河湟境內(nèi),舞獅最為精彩的,當屬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zhèn)的舞獅隊。每年春節(jié)前后,這支活躍的舞獅隊游走在河湟兩岸,鑼鼓伴奏,獅隨樂舞,舞出跳躍、撲騰、登高、翻轉(zhuǎn)、踩球等高難度動作,場面壯觀,而王萬錄就是其中的一員。
王萬錄告訴記者,自他記事起,只要舞獅的鑼鼓聲一響起來,他和村里的伙伴們便會蜂擁而至。偌大的舞獅場地被前來觀賞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而在人群中央,大獅子搖頭擺尾,小獅子手舞足蹈。在場外伴奏的鼓點聲中,獅子與引獅者之間你來我往,表演著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引獅者的幾個空翻引得掌聲雷動。在那時,他便對舞獅這個項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出生在五峰鎮(zhèn)的一個小村莊,每年春節(jié)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可以跟著村里的獅隊挨家挨戶上門去看獅子拜年。慢慢地,我愛上了舞獅,父母省吃儉用給我買了一套小獅子的道具。自此以后,凡村上有獅子表演,我就拿起小獅頭在大獅子旁邊跟著表演,那時候在我心里已經(jīng)有了想當一名舞獅運動員的念頭。”王萬錄說。
十年前,他成為互助縣五峰鎮(zhèn)舞獅隊的一員,每天的體操、體能訓練他總是最積極、認真的一個。舞獅時,獅頭和獅尾二人共披一張獅皮,整個過程中舞獅人并不會露面。王萬錄負責的是獅頭。不久后,他遇到了他的搭檔權(quán)國龍,在此后的八九年里,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訓練、一起交流舞獅表演方法,并探討舞獅表演中出現(xiàn)的失誤,一遍遍糾正問題,一遍遍規(guī)范動作。“王萬錄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他表演的動作姿態(tài)逼真,也是我們當中訓練最刻苦的一個。”權(quán)國龍說。
9月10日,青海省第七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正式拉開了序幕,王萬錄和他的隊友們代表海東隊參加了比賽。在比賽中,他和隊友們扮演的憨態(tài)可掬的獅子們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匐,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在高臺上,他們表演出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不時引得觀眾們拍手叫好。經(jīng)過兩輪激烈的比拼,最終舞獅隊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二十年來,王萬錄一直堅持并熱愛著這項運動。“我每次一戴上獅頭,就有種莫名的興奮。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大家都說傳統(tǒng)技藝是有魅力的,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深陷其中’了。”王萬錄說,也希望有更多和他一樣的年輕人可以加入舞獅隊,并且愛上舞獅。
近年來,互助五峰舞獅已成為全省的文化品牌,也已形成了獨具河湟特色的舞獅文化。從最初的小規(guī)模獅隊逐漸發(fā)展壯大,到現(xiàn)在五峰鎮(zhèn)上馬村、下馬村、上莊村等舞獅隊共計300余支隊伍,每年活躍在互助春節(jié)文化系列活動及各大文化活動的舞臺上,極大地豐富了當?shù)厝罕姷奈幕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