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詩《苔》中的兩句,意為苔花雖微小,仍能像那高貴的牡丹一樣綻放。這種“熱情綻放”的狀態(tài),正是海東市第一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教師周全中的真實寫照。
慧盡教學三十載,育得桃李滿庭芳。從鄉(xiāng)村學校到海東市第一中學,周全中扎根河湟大地,在三尺講臺上已經(jīng)奉獻了30個春秋。先后榮獲青海省特級教師、師德標兵先進個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先進工作者、青海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因為摯愛,所以堅守。”“教師,一個平凡的稱謂,一生不平凡的使命。”周全中說,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是他最大的幸福。
同心共筑教育夢
今年49歲的周全中,出生在海東市樂都區(qū)瞿曇鎮(zhèn)(原親仁鄉(xiāng))窯莊村,俗名叫干溝山。那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祖輩靠天吃飯,喝地窖水,世代務農(nóng)。奶奶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從小受奶奶的影響,在道德傳家、耕讀傳家祖訓的熏陶下,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考上了高中并最終邁進了大學校門。從那個時候起,周全中也從心底把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當作長大以后的目標。
農(nóng)村孩子擺脫被大山圍困的唯一途徑就是讀書考學。因此,當?shù)赜兄鴿庥舻淖饚熤亟虃鹘y(tǒng)。為了幫助自己和更多孩子擺脫這代代相傳的貧困,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便成了周全中一生的夢想。
1991年,周全中從樂都師范畢業(yè),終于圓了“教師夢”。他決心用所學培育更多的農(nóng)村孩子。1993年,全國優(yōu)秀教師魏書生到青海講課,他在現(xiàn)場聆聽了魏老師的課,還借到了魏老師的授課錄像帶,反復觀看,反復研究。2004年,《班主任》雜志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班主任工作研討會,邀請魏書生老師作主題講座。得知這一消息,他專程去太原聽講座,和魏老師深入交流。
“或是聆聽他們精彩的報告,或是閱讀他們見解獨到的著作,或是與他們面對面真誠地交流,這一切,都令當時的我深受啟發(fā)和鼓舞,逐步提升了教學理念,更加堅定了做一名好老師的信念。”周全中回憶說,他曾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不知道魏書生老師愿不愿意收我做徒弟,但我愿意追隨他,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
除了教學理念源于名師的啟迪外,周全中時刻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斷鉆研新的教研課題,及時充電,讓自己不落后。
在樂都師范的那段日子里,周全中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每天中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將高中六冊語文教材里的文言古詩詞通讀百遍,做到了熟記于心。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周全中引導學生“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針對學生語文閱讀量不足的情況,每年至少給學生印發(fā)100萬字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充分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周全中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談話式的教學,營造親和、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對語文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全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特教學方法:堅持把愛國主義和黨的教育方針融入教育工作中,把豐厚的感情投入到對課程的孜孜以求中,把豐富的知識投入到對學生的熱愛培養(yǎng)中,把“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堅守投入到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份作業(yè)、設計好每個問題中,力促課內(nèi)課外學習深度結(jié)合。
“雞蛋老師”的愛
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對待教育,對待學生,周全中一直是個“有心人”。
他始終堅信教師只有和學生充分交流才可以交心,因此他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除了正常上課,總是擠時間和學生在一起。不管有多忙,在每周的班級體育課上,都會和班級學生一起運動,親近學生。
在周全中的教學生涯中,學生們給他起了許多親切的“外號”,其中“雞蛋老師”叫得最響。
2007年,在離高考還有100天的日子里,看到班里的住校生在高考的壓力下一個個面黃肌瘦、上課無精打采的情況,作為班主任的周全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周全中決定自掏腰包,每天給這些住校生煮一個雞蛋,并親自送到學生手中。周全中每晚都會去超市買雞蛋,時間久了,工作人員和周圍很多老百姓都能認出他,并親切地稱他為“雞蛋老師”。
有時候由于教學事務繁雜,晚上煮雞蛋時忘記了買雞蛋,他只好暫時從鄰居家借,左鄰右舍也都樂意為他提供雞蛋。他說,不管怎樣,就是不能停下這件事。“如果今天沒按時煮上雞蛋,那么明天肯定還會有一個其他理由不能按時煮上雞蛋。”對此,他的家人也非常理解,妻子每天按時煮好雞蛋,第二天早上由他帶給學生。有時候,早晨走得急,忘記了帶雞蛋,便讓兒子送到學校。
就這樣,周全中老師默默地給學生煮雞蛋、送雞蛋堅持了8年。周全中的事跡感染了很多人,青海省教育廳制作了《“雞蛋老師”的愛》專題片,在全省中小學校播放;中國教育電視臺系列節(jié)目《尋找身邊的張麗莉》以《用心工作,用愛育人》為題對周全中作了專題報道。
多年來,他總是隨身攜帶一本便利貼,把學生身上的問題以及學生的進步一一記錄下來?!栋嗉壢沼洝肥侵苋信c學生交流的獨特方式,學生會把自己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寫在班級日記里交給他。
一位名叫陰玉靜的女生,親切地稱周全中老師為“周爸爸”。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周爸爸一直告訴我‘老師在乎你’,是這句話讓我找回了自信,打開了心扉,周爸爸讓我體會到了父愛般的溫暖……”陰玉靜來自一個單親家庭,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讓這個女孩有些自卑,不愿與人交流。
周老師了解到她的情況后,通過家訪、評語、日記等方式與她交流,陰玉靜慢慢地開始與他人交流溝通,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最終順利考上了大學,開始了新的學習和生活。
說起從教30年來最大的感受,他說:“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是我從教的動力。上善若水,靜待花開。希望我的努力能綻放最美的教育之花。”
用行動詮釋黨員責任
作為黨員教師的他,有自己的一種堅持和理念,那就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在周全中所寫的《和學生在一起的日子》中,有這樣一句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心路歷程的探索者,學生奮斗前進的引導者、助推者。”
每次走進教室,他從來不會閑著:地上雜亂的紙片,他彎腰去撿;桌上零亂的書籍,他隨手整理……教室就是他的家,教書就是他最重要的事,是一生的事業(yè)。他的這一切都被全班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他的影響下,全班學生被深深感染,樂觀和自信洋溢在每個學生臉上。
他的心,還始終牽掛著山區(qū)的孩子們。1992年,當時月工資只有40元的他,連續(xù)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140元;2000年開始,他引導學生參加“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公益活動……
知識改變命運,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許多山區(qū)的孩子改變了命運。
一位叫尹和玉的女孩,高考考取了沈陽的一所大學,畢業(yè)后在大連國家電網(wǎng)工作,本可以過上輕松優(yōu)越的生活,可她卻選擇辭去了眾人眼中的好工作,開始創(chuàng)業(yè),先后注冊了兩家公司。如今,她的公司員工達60多人,吸納家鄉(xiāng)人員近10人。尹和玉說,在家鄉(xiāng)適合小孩看的書太少了,我想以后在家鄉(xiāng)開辦個小型圖書館,專門為幼兒園、小學生提供書籍,增長孩子們的見識。
2020年4月,海東市樂都區(qū)退出全省貧困縣序列。其中在教育扶貧方面,全市共落實貧困家庭學生學前三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資助資金4.26億元,落實各項社會資助資金88.4萬元……
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后,周全中激動地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青年一代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實現(xiàn)教育脫貧,才是真正的脫貧。
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周全中始終在崗位上堅守著黨的理想信念,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有課上的日子就是他最快樂、最享受的時光,在三尺講臺上把黨的教育主張傳播出去的每一分鐘,就是他最幸福、最幸運的每一刻……
一路走來,艱辛與收獲并存。他很平凡,平凡得如殷殷碧草;他很渺小,渺小得如同漫漫黃沙。但是,只要學校需要,只要學生需要,他就在這三尺講臺之上,為學生獻出滿腔的愛,為教育事業(yè)燃燒自己。他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奉獻情懷,以一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行為標準,忠誠不渝地履行著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用自己平凡的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員”這個響亮的名字!
記者手記:
一個人,可能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只要有心,只要努力,只要鍥而不舍,就能影響更多的人和更大的環(huán)境。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培育,用“愛”灌溉,讓周全中的“果園”里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他是孩子眼中可愛的“周老爸”,他被學生親切地叫“雞蛋老師”,他被領(lǐng)導和同事稱為“老黃牛”,他更是師生心中可學可敬的好老師……
周全中,這位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人民教師,從教近30年來,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