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節(jié),天寒地凍。位于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加西公路項目馬鞍山隧道建設現(xiàn)場,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青海省加定(青甘界)至海晏(西海)公路工程,全長約180公里,連接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zhèn)、威遠鎮(zhèn)、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zhèn)、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zhèn)等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以南的中心城鎮(zhèn),是西寧至蘭州的“第二通道”。其中,中建二局承建部分全長18.8公里,含橋梁17座、互通1座、隧道1座。當前是加西公路項目動工后的第一個冬天,項目正在進行隧道掘進、橋梁樁基施工。
為確保加西公路如期推進,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建設現(xiàn)場,記者看到一群平均年齡僅有26歲的中建二局施工人員在零下22攝氏度的室外浴“雪”奮戰(zhàn)。
以下十個鏡頭記錄了這些勞動者在雪域高原修筑“新天路”的故事……
項目部變“冰簾洞”
加西公路項目部駐地位于海東市互助縣東和鄉(xiāng)。早在去年10月,這里就迎來了第一場雪。如今,平均兩天一場大雪,讓這里的氣溫接連下降,日平均氣溫一直在零下18攝氏度,曾一度降至零下22攝氏度。雪花和屋內(nèi)的暖氣“一相逢”,就變成了一排長達1米多的冰柱,順著屋檐掛下,讓項目部變成“冰簾洞”。
◎鏡頭二
測量先行從不停息
“青藏高原上的高寒、缺氧、強紫外線,365天從不缺席,我們的測量員也是365天從不缺席,因為道路修筑,測量先行。” 測量部經(jīng)理張建華說。
由于測量線路很長,回來吃飯?zhí)⒄`時間,測量隊員除了背著十幾斤的儀器,還帶著暖壺和方便面。
該測量項目部現(xiàn)有7名測量員,平均年紀27歲。“半個月穿壞一雙膠鞋是常事,有時候摔了,能滾好幾米遠,爬起來又接著干。”提起測量隊員,張建華既心疼又驕傲。
◎鏡頭三 凍土層用上了“暖炕”
柏木峽特大橋全長1300米,是加西公路項目二標段內(nèi)17座橋中最長的大橋,有30根40多米的樁基需要在這個冬天完成。然而,這里的凍土層厚達2米,嚴重影響沖擊鉆施工的精度及進度,怎么辦?
“我們想出了一個給凍土加‘暖炕’的辦法,先烤化了再施工!”負責樁基施工的楊超說。項目部緊急采購200噸煤炭,在每個樁基位置放置大火爐進行烤土作業(yè)。大家24小時輪流堅守現(xiàn)場,確保火爐不離人、不熄火,凍土就能持續(xù)軟化。
◎鏡頭四 鋼筋棚變身“大烤箱”
建設現(xiàn)場白雪皚皚猶如一個“大冰箱”,而在鋼筋加工場卻有個“大烤箱”?;馉t正吐著熊熊的火焰,與鋼筋籠相互映襯,仿佛是個“風火輪”。
“溫度太低,鋼筋彎曲性能和焊接質(zhì)量會大幅降低。必須保持5攝氏度以上的溫度,保證鋼筋和人工的正常運作。”副總工程師袁乾龍介紹。整個項目需要大大小小的鋼筋籠近1500個。一個直徑1.8米、長42米的鋼筋籠,需要6個嫻熟的鋼筋工,通力合作8小時才能完成。
◎鏡頭五 隧道變身“暖水壺”
雖然外面冰天雪地,但在項目建設現(xiàn)場卻有一處特別溫暖的地方,這就是馬鞍山隧道的施工現(xiàn)場。
該隧道全長600米,目前已經(jīng)掘進300米。為確保春節(jié)前完成掘進400米節(jié)點的計劃,這里也成了目前全線最忙的一個建設現(xiàn)場。
為了保證混凝土質(zhì)量,項目部購入暖風機為隧道加溫,并在隧道口蓋上了防風簾。“咱們的隧道就像一個‘暖水壺’。雖然外面溫度低至零下22攝氏度,但是隧道內(nèi)的溫度達到了15攝氏度。”項目總工程師劉軍輝說。
目前,馬鞍山隧道左洞累計仰拱完成314.6米,預計今年4月底馬鞍山隧道左洞貫通。
◎鏡頭六 多條便道有點“咸”
進入冬季,一周下兩三次雪是常事。每次大雪過后,多條施工便道都需要撒鹽化雪,否則大車無法爬坡通行。
“5米的路,需要撒10斤工業(yè)鹽才能化雪。”項目副總工程師袁乾龍介紹,每次大雪過后必灑路段有3公里,需要拋灑工業(yè)鹽3000公斤。
◎鏡頭七 梁場儲“糧”不停歇
1月7日凌晨2點,室外的溫度一度降至零下20攝氏度,梁場里卻依舊燈火通明。穿著厚厚棉衣的工人們正在給箱梁澆筑混凝土,現(xiàn)場總計需要1258片箱梁,為了確保來年施工順利,梁場儲“糧”不停歇。
“一根長30米的箱梁,我們需要5個小時才能澆灌成型,混凝土澆上后就得想辦法裹上厚厚的被子給它取暖。”工程部施工人員史嶺峰說。
◎鏡頭八
箱梁享受上“汗蒸”
梁場內(nèi)一節(jié)一節(jié)蓋著“綠被子”的箱梁猶如幾列綠皮火車駛進了皚皚白雪中。原來這一節(jié)節(jié)的箱梁正在享受著“汗蒸”。寒冷的空氣中,細細的水霧冒出來形成了一番獨有的景色。
為確保這些箱梁安全過冬,項目部采購了一批帆布和蒸汽養(yǎng)護機。從外面給箱梁蓋上厚厚的“棉被”,讓它們與寒冷隔絕,再從里面加上蒸養(yǎng)設備,來個“汗蒸加溫”。
“這個綠色的相當于是保溫棚,溫度16攝氏度,濕度60%。”項目總工程師劉軍輝說。
◎鏡頭九
測量小將5個月穿壞4雙鞋
1998年出生的許恩培今年23歲,是項目部的一名測量小將。
“畢業(yè)五個月他就穿壞了4雙鞋子。”穿壞的第一雙鞋作為成長的印記,許恩培沒舍得丟。由于每天要到處測量,他幾乎每天都行走2萬步左右,在微信運動中長期占據(jù)了封面。他的同學開玩笑說,是不是把手機綁在寵物腿上跑的。
◎鏡頭十
一碗姜湯暖人心
在冰天雪地的野外施工久了,最溫暖的事情莫過于喝到一碗熱湯。
一大早,在馬鞍山隧道施工的工友們按捺不住激動,“姜湯來了,快來喝一碗!”工程部的胡東這時候化身志愿者,給大家盛起了湯。
“我們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隊伍,每天輪流給大家送姜湯、熱茶等驅(qū)寒。”除了冬季送姜湯等固定動作,項目部還給每位員工增加了高原補助,定期開展各種送溫暖活動,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記者手記:以上特寫鏡頭只是修筑“天路”中成千上萬名施工者的縮影。正是他們不辭辛勞、夜以繼日,為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斷“筑”力,才讓這個寒冬不再那么冷。一年多來,青海加西公路雛形已顯。讓我們再次為雪域高原上修筑“新天路”的筑路人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