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我國民間融戲劇、文學、音樂、美術為一體的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素有“銀燈映照千員將,一箱容下百萬兵”的美稱。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皮影戲在青海河湟地區(qū)甚為流行,只是時至今日,這一民間藝術正在信息化時代的沖擊下,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瀕臨絕跡。
據(jù)說河湟皮影源自陜西、山西兩省并非出自河湟本土,但經過幾百年的傳唱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并成為河湟地區(qū)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資料顯示,平安三合皮影隊,前身是由解放前青海省著名皮影藝人劉文泰、祁永昭等組成的皮影團體,只是沒有具體名稱。該皮影隊曾組團在1954年赴朝鮮為抗美援朝志愿軍進行慰問演出;1955年代表青海參加文化部組織的全國皮影文藝調演,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接見和一致稱贊。我曾采訪過這個皮影團隊的傳承者之一的祁之韶先生(祁永昭之子),可惜的是因為沒有演出活動,只拍了幾張象征性照片。其實就在當時,和其他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皮影戲因為受到現(xiàn)代化影視媒體的沖擊已顯得日漸勢微,從事皮影藝術的民間藝人也越來越少,并直接面臨斷代的危險。對此,作為民間藝人的祁先生只能是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這個羊年的春季,我又得到了祁之韶把式在平安古城鄉(xiāng)山城村演出皮影戲的消息。正是慶幸,在時隔多年之后,我終于拍到了河湟鄉(xiāng)間皮影戲原生態(tài)的表演。只是時隔8年,已經年逾花甲的祁之韶和他的搭檔們都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衷心希望這樣的皮影隊及承載著多少河湟兒女鄉(xiāng)愁的民間藝術能夠后繼有人,希望將來還能在這片土地上看到皮影戲的表演。 (文/圖 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