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北京互聯網法院涉網絡暴力的案件主要為以名譽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等人格權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自2018年9月建院至今,該院以自然人為原告、以判決形式審結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共465件,其中名譽權糾紛案件最多,占比55.3%。調研發(fā)現,新型網絡暴力手段層出不窮,出現“抽獎轉發(fā)”“0.01元鏈接掛人”等新侵權形式,助推侵權信息迅速廣泛傳播。部分網絡自媒體、營銷號、網絡大V往往為了吸引關注度和流量,制造獵奇信息、挑起網民情緒或跟風炒作熱點事件,引發(fā)眾多跟帖評論進而引發(fā)網暴;部分青少年判斷力相對不足,容易被輿論裹挾或盲目追星,參與到網暴活動中;一些發(fā)生在線下的糾紛,侵權人為泄憤或報復在網絡上發(fā)布不實信息,經網絡發(fā)酵蔓延,引發(fā)網絡暴力。部分平臺對實名認證落實不嚴、對網暴行為干預處置能力不足、對“通知—刪除”規(guī)則適用僵化,未能有效遏制網暴蔓延。
“侵權主體難以直接鎖定、侵權行為復雜多樣和侵害后果難以量化是此類案件審理的主要難點。”北京互聯網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瑞罡表示,面臨網絡暴力司法治理的新形勢,該院堅持強化人格權益網絡保護工作,依法保障網暴受害人權利,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堅決懲治網絡暴力侵權行為,依法落實和強化平臺責任承擔,依法確定“網絡大V”的核實注意義務,不斷探索完善涉網暴案件的裁判理念和規(guī)則。
該院建議,網絡平臺盡快完善網絡暴力識別和判定機制,依法從嚴處置處罰網暴相關賬號,嚴防網暴信息傳播擴散;網絡媒體嚴守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強化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正面宣傳;廣大網絡用戶依法科學使用網絡,廣泛匯聚網絡空間向上向善力量,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北京互聯網法院將進一步通過發(fā)布涉網絡暴力典型案例、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制作線上普法視頻等方式,向社會明確傳導‘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引導廣大網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園。”趙瑞罡說。